正義-一場實打實的思辨之旅

你覺得什麼是正義?正義由誰定義?是法院認證最公允?還是鄉民正義才貼近現實?

本書作者桑德爾為哈佛大學政治哲學教授,教授「正義」課程二十多年,累積超過一萬五千名修課人次,因課程相當受歡迎且深富啟發性,哈佛大學破天荒於2005年將其完整12堂課程影片公開於網路,讓全世界的每個人都有機會學習這門課程 (YouTube上很容易找到),而這本書也可說是課程的完整內容。

桑德爾的「正義」課程要帶大家思考的是,什麼是正義?這個關乎我們每日生活的重要依據,我們有沒有辦法找到一套遵循規則?

要定義正義,免不了會提到群體利益,而講到群體利益,就不能忽視個人自由,要探討個人自由,又必須釐清道德界線,這本書著實是一場扎實又漫長的思辨之旅。

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把量測正義的尺,但平心而論,沒有人的尺是標準的,上頭的刻度免不了受立場影響而偏移,就像許多酒鬼堅稱吃薑母鴨不會醉不算酒駕、某些宗教無法認可同性戀、有些父母認為打小孩是管教不是虐待。

關於該如何定義正義與道德,政治哲學家羅爾斯提出的觀點讓我印象深刻。試想一個情境,造物主突然將所有人的靈魂都抽離身體,將在明天進行隨機分發,你有可能變成企業老闆,也有可能是個流浪漢;有可能是90歲的老爺爺,也有可能是10歲新住民孩子;有可能是研發AI技術的工程師,也有可能是工作將被AI取代的社畜,在沒有人知道自己將會落在社會裡什麼位置的狀況下,這一刻,我們所定義的道德規則就會是公正的,因為誰都不想冒著陷自己於不義的風險。聽起來有點像換位思考,又不盡然,因為這是在不站在任何角色立場下,所決定的最純粹的正義樣貌。

另一個有趣的觀點是關於自由。許多人對於自由的定義可能是「只要我喜歡,有什麼不可以。」但真的是如此嗎?當一顆球從高處落下,我們不會說這顆球是自由的,因為它是受地心引力牽引,而非自由意志。同樣的,我們因為肚子餓所以吃東西、因為愛美所以整型,都不是自由,而是臣服於原始慾望。真正的自由,是將心靈從慾望中釋放,是一種刻意為之的道德生活。是接過超商店員找的零錢後,選擇不放進口袋,轉而投進捐款箱;是在沒有監考老師的考場,選擇誠實作答不作弊;是獨自到韓國旅行遇到孔劉跟你搭訕時,還能大方表明自己已婚。

總結來說,這是一本非常值得閱讀的書,它能幫助我們思考,最純粹的正義應該長什麼樣子,而我們又為何應該要這麼生活。當然啦,就像所有偉大的問題一樣,這題同樣沒有標準答案,但也像所有偉大的問題一樣,重要的不是答案,而是你怎麼想。

附帶一提,讀這本書時我還發現一個有趣的地方,就是裡頭提到的許多主題,在另一本由經濟學家貝克與大法官波斯納所著的《說真相的勇氣中》,也同樣被深刻探討過,例如代理孕母、課徵富人稅、徵兵或募兵……等。值得玩味的是,三個人的評判角度都不同。就拿課徵富人稅來說,經濟學家貝克分析的是經濟上的利與弊,大法官波斯納講的是對富人課稅合不合法,而桑德爾教授看的則是這麼做道不道德。同一個問題,只因切入角不同,便可能得到完全不同的答案,相當耐人尋味!

我對《正義》的註解:

● 非常值得深刻閱讀的一本書,不但能鍛練思辨能力,還能對於如何有道德的生活有所啟發。
● 將自己放在「無知之幕」後思考,什麼是不管自己角色為何,都最正確的決定。
● 受欲望牽引之下的選擇不算自由選擇,要能不受慾望羈絆,才能擁有心靈上的自由。


《正義》作者簡介:(截自博客來網站)

邁可‧桑德爾(Michael J. Sandel)

牛津大學博士,哈佛大學政治哲學教授,美國人文與科學院院士。1980 年起在哈佛大學任教,以《自由主義與正義的侷限》一書奠定其學術地位,其後陸續出版《錢買不到的東西》《正義》《訂製完美》《為什麼我們需要公共哲學》等,著作曾被翻譯成27 種語言,並獲得哈佛大學教學卓越獎。

桑德爾開設的「正義」課程以互動式教學為人津津樂道,思辨式的討論為學生帶來更多啟發,哈佛大學將其製作成電視節目,向大眾公開。

桑德爾亦將課程撰寫成《正義:一場思辨之旅》一書,在全球造成轟動。桑德爾的講學足跡遍及歐洲、中國、印度、澳洲與北美,也是巴黎索邦大學的客座教授,曾為《大西洋月刊》《新共和》與《紐約時報》撰稿。2009 年在BBC 廣播電台「里斯講座」擔任主講人。

桑德爾曾經兩度來到台灣,在演講現場帶領聽眾實踐如同公開課中的「公共辯論」,探討當下最熱門的議題:人工智慧科技的道德影響;隱私在大數據時代是否仍然重要?如何處理退休人士與年輕一輩之間的世代正義問題?桑德爾向聽眾證明了深奧的哲學也能夠普及到一般民眾的生活,理性的公共辯論在各地都能實現。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